儿童养育误区 | 儿童健康养育公益微课(一)
写在前面的话
4月24日晚上,吴言广大夫在同顺泰和的微信平台上,为宝爸宝妈们奉献了一场内容充实的讲座。吴大夫一直以来深受家长们的信赖和认可,不仅因为他丰富的医学背景、大量的临床经验,还因为他在儿科保健和医疗观念上开明的态度,以及愿意将经验无私的分享给更多人的奉献精神。
讲座的开场,他就很虚怀若谷地澄清自己并不以专家学者自居,而是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上的小儿推拿医生,他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用双手来帮助宝宝疗愈身体,并且他衷心希望身边的每一个宝宝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每天生活在幸福当中。
吴大夫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儿童养育误区》。
这也是儿童健康养育系列公益微课(了解更多课程详情点击此超链接)的第一讲。
当然,作为中医儿科医生,他最希望的还是,更多生病的宝宝,都能够不打针不吃药,而是用捏捏小手、揉揉后背,这些中医的传统方法得到身体的疗愈。
但是,吴大夫并不会特别的武断和绝对,他认为养育宝宝的过程中,不能说哪一家的观点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而在各种信息泛滥的今天,有些情况下,误区是在所难免的,吴大夫愿意做的是把他多年临床中总结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而此次分享的内容,都是他认为最值得关注,也最广泛被误解的内容。
在此感谢群里桑楠,张丽娟,朱婉清,魏森几位志愿者的高效文字整理工作,让吴大夫的分享传播给更多的人。
第一个误区:宝宝吃得多才长得壮
很多家长都认为宝宝只有吃的多,才能长得壮,于是想方设法强迫孩子要多吃下去一点儿。甚至在孩子明确表达“我已经吃饱了”的前提下,还要让他再多吃一口,才觉得过瘾;在孩子已经完成了一日三餐的同时,还要必须再多加一餐,才觉得痛快。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对吃饭这件事无比的厌恶,甚至是感到恐惧。但是,我们试问,宝宝真的是吃的多才长得壮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有多少宝宝吃的比爸爸还多,但是身体却长得干瘦干瘦的;有多少宝宝吃的确实不少,但是拉出去的比吃的还多;有多少宝宝吃下去的特别多,但一会儿到卫生间偷偷地吐出去了。这都是为什么呢?当然是脾胃的负担太重了、胃肠受不了了。不要觉得孩子吃的多就万事大吉,最终还要看吃下去的东西能不能吸收的了,吸收不了,吃的再多也都是垃圾。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有些孩子怎么吃进去的又怎么拉出来,甚至是怎么吃进去的又怎么吐出来了。这样不但达不到让孩子壮实的目的,反而白白地耗损了身体的气血,最终把孩子喂养的面黄肌瘦。就比如说,庄稼施肥多了还会把庄稼烧死,孩子被迫多吃也类似于是拔苗助长。
所以,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宁可吃一口两口,但都吸收了,也远远强于吃一大堆都变成了垃圾。有人忍不住反驳我的这个观点,举例说看到有的孩子就因为吃的多,长得特别壮,所以才让自己宝宝也多吃点,因为自己宝宝长得太瘦了。其实是搞错了因果关系,那种长得壮吃的多的孩子,是因为胃肠功能好,所以才吃的多,并不是因为吃的多,才长得壮。有些孩子长得壮是因为父母的基因好、个子高,有些宝宝是生下来脾胃功能就好,孩子能否长得壮、能否多吃,跟自身的脾胃功能,还有遗传因素都有关系。不可以把宝宝长不高长不壮的所有原因,都归结于吃的少上。
总之,宝宝不管长得高不高,壮不壮,只要健康就好。
之所以第一个就要提出这一误区,主要是因为最近很多妈妈带着孩子都找我来调理脾胃,之所以来调理的原因都是认为宝宝长得太瘦了,并且评价宝宝不爱吃东西。事实上,很多宝宝虽然真的很瘦,但身体素质是蛮不错的。至于不爱吃东西的问题,所有的宝宝刚开始肯定是爱吃的,可能吃的也不算少,但是爸爸妈妈不满足,总觉得我们家宝宝吃的太少,然后又联想到吃的少才长不高、吃的少才长得瘦,所以开始强迫宝宝吃饭,最终导致了宝宝的心理阴影,见到食物真的害怕,加上恐惧,于是真的吃的越来越少了。
再次强调:不要强迫宝宝吃饭。如果宝宝真的不爱吃饭了,可以用引导而不是逼迫的方式。
归纳一下宝宝不爱吃饭的三个原因:
第一是,宝宝有可能脾胃有问题,脾胃弱的宝宝可以通过小儿推拿的方式进行补脾,对身体进行系统的调理。而有些宝宝食欲不振,可以通过捏脊的方式进行改善。
第二是生活不规律。有一些宝宝早晨起来的太晚,那早餐可能就不好好吃了,晚上睡得太晚,早晨起来就没有食欲,还有一些晚餐吃得太晚,由于吃得晚就引发了积食,导致第二天早晨也没有食欲,所以,生活不规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吴大夫提出,宝宝正常的生活规律就是一日三餐按时按点,科学的用餐时间是:早晨的早餐一般在八点之前完成,中午的午餐在下午一点之前完成,晚餐一定不要超过六点。
第三点就是过度强迫宝宝吃饭,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这三点纠正过来,宝宝吃饭是不会有问题的,能吃能喝是宝宝的天性,正常情况下,宝宝应该是享受吃饭的过程,而不需要让人强迫自己被动的去接受。
第二个误区:宝宝生病了一定要多吃饭,才能建立抵抗力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能吃就不爱生病,还有些家长错误的认为,孩子多吃点儿抗病能力就强、就不容易生病。于是,这些家长平日里就想尽办法,让宝宝多吃一口。为了多塞进去那么一点儿,他们煞费苦心,不惜用看动画片啊、玩玩具啊、奖励小贴画啊,这些手段作为交换条件诱惑宝宝就范,甚至让宝宝一边吃着,一边看着,一边玩儿着,他们自己在旁边一勺一勺的往宝宝嘴里喂,直到把宝宝给喂吐了、喂病了才罢休。即使是宝宝生了病,也来强迫宝宝要多吃一口饭。
这些家长的意图就是,要让宝宝多吃点儿,他们认为,多吃点儿疾病就好的快。而事实却正好相反,现实中大量的病例告诉我们,宝宝吃的越多其实就越容易生病。我们的老祖宗也说过: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可见吃的多并不是不生病的灵丹妙药。甚至宝宝生病的时候还会本能的断食,目的就是休息肠胃,同时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气血以抵御病邪。我们要相信人体本能的智慧,要顺势而为,不要无端干扰。我们要相信,宝宝的本能是可以完成疾病的疗愈的。
临床当中经常看到一类宝宝,他们吃的并不多,但是一般都不生病,幼儿园周围小朋友感冒,一般都不会传染上他们。可见,吃的多还是吃的少,跟生不生病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有的宝宝就是由于吃的多,反而爱积食,结果更容易生病。无论如何,宝宝在生病的时候都会本能的断食,节省出一些气血去抵御病邪,所以我们不能强迫宝宝在生病的时候吃东西。生病期间,宝宝不想吃就可以不吃,别忘了多喝水就可以了。
第三个误区:吃水果有利于宝宝健康
吃水果有利于宝宝健康,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很多家长觉得吃水果可以增加VC,可以提升宝宝的抗病能力,所以水果有助于宝宝健康。这样的想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但只对一半。因为水果还要看怎么吃、吃多少、以及吃什么。我们中医传统典籍《黄帝内经》里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可见吃水果对于营养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适当适量的吃,对宝宝确实有好处,但如果吃得太多了,就会伤及宝宝的脾胃,导致宝宝的脾胃受寒。
我把水果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推荐宝宝吃的水果,这些水果适当多吃是没有问题的,比如热量低、营养丰富、属性相对平和的苹果,还有橙子;
第二类是宝宝可以吃,但是吃的不要太多的水果,市场上多数水果都在这第二类里,比如香蕉、菠萝、猕猴桃、梨;
第三类就是反对宝宝吃的水果了。包括属性偏寒的,尤其是那些大寒的水果,还有就是反季节的水果。大寒的水果包括西瓜、草莓、蓝莓、西梅、火龙果、葡萄。
很多家长提问什么叫反季节?如何区分水果是否是反季节水果?
在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我们此时得到的这个水果,是否是正常情况下它的产季,是否是通过催熟、暖棚、或其他高科技的手段收获的果实?比如在春节期间吃草莓、吃西瓜,那必然是反季的水果,通过催熟和暖棚才得到的。而在水果正常的产季,比如七八月份的西瓜、八九月份的葡萄,这些寒性水果在炎热产季吃是没有问题的。
又有人提出苹果也在是秋天收获的,可以在冬天吃吗?像苹果这种虽然收获于秋天,但是可以在常温下长时间储存的水果,冬春吃是没有问题的。而草莓这类不用任何保鲜剂和保鲜手段,在常温下会迅速变质的水果,是不能在反季节食用的。
第四个误区:多睡觉有利于宝宝健康
跟水果的误区类似,多睡觉有利于宝宝健康,也只是一部分对的论点。
对宝宝来说,更重要的理念是:晚上早睡、睡整夜觉。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五脏六腑发育最快、最完善的时候,在这段时间,宝宝只有入睡之后,才能节省出大量的气血来帮助身体长脏腑、长个、长肉、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吴大夫特别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身边很多家长误认为宝宝一天只要睡够十小时到十二小时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时候睡无所谓。于是很多孩子跟家长一起熬夜,有的要熬到晚上十二点,结果第二天早晨睡到十点,算一算总量发现时间也是够的,宝宝能睡足十小时,家长认为就没问题了。但事实上这种情况下的睡眠质量会非常差,导致宝宝烦躁、过敏、食欲不振、不爱长个、免疫力低等问题,这都是晚睡觉的弊端。所以,充足的睡眠确实对宝宝有好处,但更要提倡每天早睡早起。
吴大夫对宝宝的要求是晚上九点之前必须入睡,之后中间进入深度睡眠,一般情况下是不醒的状态,一夜到天亮,然后再早晨七点起床。而一周岁以内的宝宝晚上睡的还要更早一些,比如晚上八点左右就可以入睡,早晨起的也可以晚一点,比如早八点起床,中间尽量不吃夜奶,以保证让宝宝拥有一个完整、充沛、高质量的睡眠。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宁可白天不睡,也要晚上早睡。有很多宝宝白天能从下午两点睡到五点,晚上就不能早睡了,可能要熬到十一、二点再睡,第二天早晨又起不来,睡到九、十点钟,如此反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就跟目前的年轻人一样,晚上不睡,早晨不起,长此以往对宝宝健康非常不利。
我们为了宝宝晚上能早点睡,除了白天可以少睡或者不睡,还要尽量不要给宝宝用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电脑、电视这些东西,因为电子产品会兴奋宝宝的神经系统。另外,尽量不在下午给宝宝吃巧克力或者是可乐、咖啡这类会兴奋宝宝的神经系统的食物。
所以,多睡觉有利于宝宝健康,这个说法虽然对,但是不完整,还要早睡。
第五个误区:手足口是天灾不是人祸
讲座的最后,重点跟大家谈一下手足口的话题,因为每年五到八月是手足口发病的高峰,此时虽然还未到五一,我现在遇到的宝宝患者里已经有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例了,所以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话题。
说起手足口这种疾病家长并不陌生,为什么会特别熟悉呢?因为近些年上上下下都对此病极为重视,我们经常能从各个途径听到。为什么手足口能得到重视,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孩子的重视,另一方面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强烈、非常厉害的传染病。从零八年开始,每年五到八月份,都是手足口的发病高峰,防控中心都会紧盯死守,上上下下都会去严格把控这个问题,防止宝宝出现大面积的传染,力争不留死角。
至于防控的效果如何?从临床上反馈是很一般的,虽然媒体爆出来的病例并不多,但是其实每年就诊的手足口还有疱疹性咽峡炎孩子是非常非常多的,民间数字远远大于官方数字。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发病却选择不上报。因为一旦上报之后,引起恐慌不说,同时又要隔离,又要停学,又要定期复查,大多数家长嫌太麻烦了,所以发病后,家长会跟幼儿园打个招呼说宝宝感冒了,之后磨蹭两个星期,病情基本也就过去了。
手足口病究竟是不是很可怕?首先它是一种传染病,发病年龄一般都是五岁以下,我们发现过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有发生的。手足口的临床表现刚开始跟普通的感冒差不多,也有什么低热、轻微的咳嗽,甚至流鼻涕、打喷嚏之类的症状,之后会发生区别于感冒的症状,出现嘴巴疼、舌头疼,检查到嘴巴的时候就会看到有散在的小泡,这个小泡慢慢溃破就会形成溃疡面,在嗓子里、颊粘膜、牙龈、舌头、上牙膛之类的地方都能找到。进一步发展,手上、脚上、屁股上,也都能出现这种小丘疹,然后再变成红色的疱疹,整个病程大概一星期左右。多数宝宝只要呵护得当,不做任何的治疗也能痊愈,极少数宝宝由于外在干扰,或者治疗不当,会出现脑膜炎、肺水肿这一类的问题,其实特别少见。这就是手足口的临床表现,可不可怕其实是取决于宝宝的临床症状严不严重。如果是症状较轻,休息一星期不做任何治疗也就好了。
当然,很多家长更想知道的是手足口这类疾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认识手足口,就是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病毒就是柯萨奇病毒,这个已经是医学界公认的。西医说是病毒感染,互相传染,而中医是如何定义手足口的呢?中医认为手足口是外感湿邪疫毒这个外在因素,再加上身体内湿热蕴结,还有心火炽盛,一内一外,这两个因素,就形成了这个手足口。
每年五到八月是手足口发病的高峰,正是由于这个季节天地之间的湿热增重,那么外感湿邪疫毒特别容易繁殖。我们要清楚,仅仅有这个湿邪疫毒并不是全部原因。我们看到,如果说一个班有三十个宝宝,并不是每个宝宝都能被传上疫毒,可能只有其中的五六个会得手足口,其余的大多数宝宝都不会被传染。因为中医所谓的外感湿邪疫毒,也需要有一个繁殖的环境,如果我们身体里面刚好有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的症状,那么这个疫毒跑到我们身体里就特别容易繁殖起来。但如果我们身体状态很好,即使病毒跑到我们身体里,也不容易繁殖起来。所以手足口这种病,虽然说是天灾,是传染病,但事实上跟我们身体的本质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在中医看来手足口是人祸不是天灾。
搞明白了这个误区,家长们应该开始关注宝宝身体里的湿、热、还有心火炽盛是如何产生的?
所谓的湿,是指身体里面多余的水分、对人体没用的水分、或者是变质的水分、对身体不利的水分,这些水分大多在身体里很久都没有排出去了,那么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所谓的湿气。就像游泳池里的水,时间久了不换,肯定就会腐败、变质,我们身体里的水,也要经常新旧更替才可以。如果长时期不换,肯定就变成了腐败的水,形成了湿,或者是形成了痰湿。这个痰湿特别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了。
至于热,就是我们身体里代谢不掉的一些热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身体里面多余的卡路里。热和湿一起互相协作在身体里就形成了超级恶劣的环境,特别有利于细菌的繁殖,所以我们尽可能要让身体保持整洁,才不会让这些微生物趁虚而入。
而心火炽热的火,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能量。身体里面的能量如果能够均匀地分散到全身每一个位置,同时又能被身体所利用,那么这个能量,这把火肯定是越多越好了。但是如果不能被身体所利用,而且集中淤堵在身体某一个位置,那这部分被淤堵的能量,就被中医称为邪火或者是毒火,而成为致病因素。
有了上述的湿热瘀结,加上心火炽盛,再加上外来的湿邪疫毒,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手足口就产生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宝宝身体里面的湿、热、火都是怎么产生的?
通过临床观察,很多宝宝体内的湿气是和冬春季节吃反季节水果,还有平时吃冰淇淋、喝可乐,有非常大的关系。反季节水果,比如草莓、西瓜、大樱桃、提子之类的,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寒湿,还有各种各样的南方水果,这些本来是盛夏时节用来清凉解暑的的水果,现在都充当了宝宝冬春季节的零食。小宝宝本来脾胃就弱,再加上冬春季节阳气不足,这些寒凉食物轻而易举就会在身体内部形成代谢不掉的寒湿,如果再加上吃冰淇淋、喝冰可乐,就让宝宝本已经薄弱的脾胃更是雪上加霜。
热要比湿相对好理解一些,现在更多的宝宝都喜欢吃油炸食品、大鱼大肉、巧克力、奶油、乳酪这些各式各样的美食,这些食物被身体消化吸收之后,会在身体内制造出大量热量还有热能,这些热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根本代谢不掉,只好被胡乱堆积在身体的某个角落,而形成致病因素,就是所谓的邪热。
那么火是怎么来的呢?用脑过度。我们身体最消耗能量的就是大脑。比如一个一百斤重的人,大脑虽然只占到了三斤重,但是它的耗氧量或者是供血量却将近占到了整个人体的四分之一,至少占到了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小宝宝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应该把更多的能量都集中用来长个、长肉、长五脏六腑,让宝宝的肠胃长得更结实,心脏长得更有力量。
因为,如果没有身体的健康作为基础,再来谈什么高智商,高情商、高学历,都是空中楼阁而已。可是,目前多数宝宝都有用脑过度的问题。为了不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可谓用心良苦,大量的补习班,只是为了让宝宝多得点分,多学两招,多学点知识,家长不惜想尽一切办法来供给大脑养分,来拼尽全力的,把全身所有的能量,向上提调,以供给大脑来使用。由于能量提调过度,大量能量淤堵在上焦,便形成了邪火或者是虚火,正是所谓的心火炽盛。
所以湿、热,再加上心火炽盛。手足口病毒就特别容易侵袭到宝宝。
最后,总之,喜欢吃冷饮、反季节水果的宝宝,喜欢吃大鱼大肉、吃巧克力的宝宝,还有用脑过度的宝宝,这三种类型的宝宝,就是特别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毒或者是疱疹性咽峡炎。
课后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1
宝宝鼻梁上(山根穴)有青筋代表什么?
青筋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静脉,是每个宝宝都有的,之所以有些宝宝凸显,有些宝宝不显,是有这样的原因:我们首先要观察,如果山根发青,除了青筋之外,还要看青筋周围有没有青,而有些宝宝除了山根青之外,眼圈周围也会青,嘴巴周围也会青,山根发青或者是嘴周围发青主要代表的是宝宝脾胃或肠胃里面有寒气,但突然产生的山根发青的现象有可能是受到惊吓。
2
宝宝眼袋特别重,眼圈发青发紫甚至发黑是怎么回事?
眼袋比较重百分之九十九是和积食有关,颜色淡一点就是积食比较轻。发紫的时候就是积食时间还不长,但是如果宝宝眼圈发黑,颜色特别重,就说明积食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这里所说的积食不一定是吃多了,事实上,多数宝宝也并不是吃多了,而完全有可能吃晚了。我们在前面也说过,希望宝宝的晚餐不要超过晚上六点,可以在晚上六点之前完成晚餐。如果宝宝晚餐吃的太晚,甚至八九点钟还在吃东西,而且吃的很多,就有可能造成眼圈发黑。
3
宝宝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不吃抗生素?
家长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宝宝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不用吃抗生素,这个问题无可否非,争议很大。现代医学充其量才发展了几百年,在过去没有抗生素的年代,我们的老祖宗也都是用传统的方式来给宝宝疗愈身体。抗生素应用之后确实给我们的身体也带来了一些利益,但其实多数问题是不需要抗生素的。
病毒性感冒、咳嗽、甚至是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都可以不用抗生素,但是看看你要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抗生素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副作用,但是如果我们的问题特别重,抗生素所带来的正作用远大于副作用,该用还是要用。可是如果有其他方案可以解决,不需要用抗生素也能解决,就不要轻易让抗生素在我们的身体里产生相应的副作用。
我在临床观察,多数问题是可以不用抗生素的,但是比如像猩红热,这种急性的传染病,如果累及到了心脏、累及到了肾脏的疾病,对宝宝是比较危险的,有的时候适当用一用抗生素是没有问题的,还有像临床上常见的川崎,这种来势特别凶猛的疾病,即便用中医中药也能控制,但可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比如心脏、肾脏的问题,而用抗生素虽然带来一些副作用,但是产生的后果会远远小于预期,那我们适当用一用抗生素没问题,只不过适可而止,不要对抗生素产生依赖。
4
宝宝高热惊厥
大家普遍关心的还有宝宝高热惊厥的问题。高热惊厥和发烧是密切相关的,宝宝烧的太高了可能会产生抽搐,医学上叫高热惊厥。现在很多家长会设置一道防线,就是类似于宝宝发烧高于三十八度五,马上就会给宝宝吃退烧药。
其实大家都知道,适当的发烧对宝宝身体是一种垃圾的清理,一发烧就马上给宝宝吃退烧药肯定是适得其反。很多家长表示最担心的是把宝宝脑子烧坏了,其实所谓的怕把脑子烧坏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热惊厥。于是,怎么样能让宝宝发烧尽量不产生高热惊厥,就成了发烧之后我们敢不敢让宝宝挺过去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
根据我的临床总结,宝宝发烧后不发生高热惊厥有两个方式:第一就是让宝宝多喝水,这不是表示让宝宝喝水越多越好,而是频率越高越好。举个例子,这个过程相当于烧在炉子上的一壶水,这个壶里面有水,在炉子上干烧就不会烧坏,如果炉子上这个壶里面没有水,可能烧一小会儿壶就被烧坏了,如果壶水是满的,烧多久都没有问题。同样,发烧期间要给宝宝少量多次、频繁的喝水,那么宝宝烧的再高都不会烧坏。而第二个避免高热惊厥的方式就是,一定要让宝宝手脚暖起来。宝宝在高热惊厥之前,一般都会产生手脚冰凉,头部超级热这样的现象,想方设法把宝宝的脚暖起来,就像中医名词叫引火下行,就是把宝宝头部的热量给他引下来,这样做宝宝就不会出现高热惊厥了。
关于宝宝养育误区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今天的分享对大家会有一些帮助,我们就特别感恩了,特别感谢大家对宝宝健康的关注,特别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
课后一位妈妈的感慨:
这样的话让我们如饥似渴地聆听着的宝爸宝妈在受益之余,又平添了几分感动,关注宝宝的健康,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本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感激吴大夫慷慨的经验分享,他反而先来感恩我们的收听了。虽然受时间所限,我们的收获已经是非常大了,我相信很多宝宝会因此过上更健康的生活,但前提是我们要用心去实施学到的内容。
下次主题
5月1日 | 《 儿童体质辨别》
20:00——21:00
报名公益微课: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后面的“阅读原文”字样,或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填写课程调查问卷后,就可以由管理员邀请入群,免费收听后面7次有关儿童健康养育的系统公益微课。
报名现场培训的朋友:
2.报名小儿推拿手法培训直接扫下面二维码缴费即可
3.报名小儿常见病的外治手法和人智医学的家庭护理法直接扫下面的二维码缴费即可
老师介绍:
吴言广
辽宁丹东人,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医学系,7岁开始师从辽宁当地神医杜迅,融会贯通中医体系与道家养生。后因双目失明,专修中医针灸推拿。20岁开始从医,在小儿推拿方面,有十数年的研究经验,对于小儿腺样体肥大、厌食、近视、发烧、生长痛、便秘、肥胖、易感儿尤为擅长,治愈患儿上千例,深受家长的好评。2007年获得国家针灸推拿师执照,2008年起被聘为国家部级干部的私人保健医师。吴大夫在喜马拉雅FM开设了,《小儿健康养生学堂》、《宝宝心理健康学堂》等宝宝育儿课程。
郑煜
郑煜老师2009年接触华德福教育,2011年辞去外企工作开始系统学习人智学和人智医学,同时开始学习中医,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健康,什么是真正的疗愈,应该如何治疗发展出浓厚的兴趣。
2013年和先生一起创办了同顺泰和健康工作室,尝试结合中医和人智医学的理念助人助己,帮助更多人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医生”,唤醒每个人内在的自愈力来得到持久的健康。
完成五年制人智医学学士后医疗培训,连续三年组织人智医学医护人员专业培训,组织并参加多期德国人智医学音乐治疗工作坊并担纲翻译,组织并完成三年制国际人智医学音乐治疗师培训。中医师承在读,主攻儿科方向,对于儿科常见疾病尝试从中医人智医学两个角度,身心灵三个来解读。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医生
近期活动公告
4月24日开始同顺泰和邀您一起学习
《儿童健康养育》
5月1日 公益微课第二讲 儿童体质辨别
5月20日 金属&灵性的疗愈力量+图景式病人诊断| 人智医学基础培训第三模块
6月4日 第九期《经络基础与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培训
同顺泰和健康工作室
“简·悦” 生活
“健康” 身、心、灵整体平衡和谐的生命状态
“疾病” 帮助我们反省生活方式、生命价值的礼物
“疗愈” 医生、治疗师、药剂师和被治疗者的协同工作
联系电话: 回龙观 18010123500
辛庄 15120023230
地址: 回龙观店——回龙观泰华龙旗广场2号楼1112室
辛庄店——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109号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tongshuntaihe
微信公众平台号:tongshuntaihe